驻留“关键”处 凝神远方路——“贺华义工作室”第4次活动记实(现场+网络)


时间:2017年3月30日

议程:1)张晓东博士讲座:《教师成长关键词》

2)“专家面对面”:现场提问

3)校党总支书记钱晓红老师讲话

 

第一部分:张晓东老师讲座《教师成长关键词》

前提思想:把教育当成是事业而不只是一个工作岗位,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,是高贵的职业。高贵不是区分职业的高低贵贱,而是指教师职业是必不可少的,没有教育人类的文化无法代代相传。

医生、科学家、老师仍然是调查中孩子最愿意从事的三个职业,这是教育的成功,因为教师点亮灵魂。

第一个关键词:教育的爱

教育中是否到处都充满爱?爱太重要了。诚如斯霞老师将教师之爱与母爱相提并论,我们不能狭义地理解母爱,母爱不等于宠爱、溺爱,母爱最本质的是无条件。

对于教师而言,“母爱”就是要求我们公正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孩子,不论成绩好坏、长相美丑,也并不是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甚至超出自己的孩子。

一个故事:有一位语文老师专业水平并不高,甚至会有一些科学性的错误,可班里孩子不愿意换掉这个老师,因为这位老师真的爱孩子,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孩子,甚至于班里孩子与家长发生矛盾,她都会帮助解决。说明爱可以弥补一些不足,甚至是专业发展的有限,因为人是情感动物,老师对学生讲道理很多时候比不上情感的一种传递。

尤其是对于一个班主任,面对班里四、五十个孩子,能将班级凝聚和团结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。

第二个关键词:儿童的立场

越是熟悉的人越是陌生的。我们认为自己熟悉自己的孩子、学生,认为自己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,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认知而非熟知,有可能我们从未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。

很多时候因为熟悉所以懒得了解,越是熟悉越不了解。

爱默生说:太阳只能照亮成人的眼睛,却能照亮孩子的心灵。也许正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已经无法被太阳照亮,所以我们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灵。那么我们要如何走进孩子的心灵呢?还有一把钥匙。这把钥匙就是南通二附小李吉林老师在被问到“为什么并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愈发远离孩子的世界”所做出的回答:“我是一个长大的儿童。”

在我们自认为经历过孩童时期所以就很熟悉儿童的时候,其实已经在远离孩子。真的回到儿童世界不是幼稚的言语、动作,而是要有儿童精神,包括好奇心、想象力、蓬勃的精神。

我们不可能真的成为一个儿童,而是要找到和儿童的共通之处,交接的中间地带。

我们具有儿童立场不等于我们只有这唯一的立场,一个没有儿童立场的学校不是好学校,只有儿童立场的学校也不是好学校。我们还应该有国家立场、社会立场等等,不能让单一立场垄断所有,要让每一种立场重叠共识(如中国古老的哲学中庸思想),交会融合。

第三个关键词:问题解决

作用:让你的改变更有针对性,发展更有指向性,找到问题才能找到发展方向。

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向前走了一步。

这个时代常常喜欢锦上添花而非问题解决。

如果只是锦上添花,那么有一天锦上千疮百孔就无法添花了。

有问题不等于“坏”。

生活中并不存在真正的完美,我们都是在追寻完美,完美就像地平线,我们可以追逐,却永远不可能真的实现。

维特根斯坦(语言分析哲学家)是老师摩尔认为最能取得成就的学生,因为他总能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。

不论是在学科学习中还是在班主任工作室,不能发现问题就很难向前走,或者走也是没有实质的走,因为教育是实践科学,一定要关注实践中问题的改变。很多老师认为没有成就感其实就是因为很多问题压在身上,有时候尝试解决一些问题,就能获得成就感。

想要比群体中的其他人多向前走一步,那一定要用自己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,更高层次的是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。

问题的解决应当是不断地解决某一方面的不同的问题,并以点带线,不断挖掘,精深专业。

第四个关键词:实践智慧

因为普适性的大道理谁都会讲,所以有价值的是在不同情境中解决不同的问题。

实践中总结的智慧有助于进一步加深理解理论层面的问题。

要学会在具体的场景中解读抽象的概念,只有这样才能变教育学、教育心理学为自己的理论指导,为自己所用。

实践智慧对教师而言是必须具备的,因为我们必须要面对几十个孩子,要学会观察他们、走近他们、了解他们。例如:不同孩子兴趣都是什么?面对批评,不同孩子有何不同的反应?

要去倾听、观察孩子,要同家长对话。家长要求的并不是中学这几年得到了什么,而是这几年为其后的几十年准备了什么。

不会与孩子沟通、不懂与家长交流,会衍生出很多的问题。

要把理论学懂学透,就能够在实践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,这个就是所谓实践智慧真正的含义。

很多家长、孩子都会只看眼前,而我们应该看长远、展望整个人生,远视可以帮助我们看透当下的问题。

不仅学会看现在更要学会看将来,这是一种智慧。

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,所以,如何让有限的时间过得更有价值和意义——这是我们应该去好好思考的问题。

整体的思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东西,而非眼睛直盯着眼前的考试,我们都有我们自己的生活,你是否满意自己的生活?如果不满意,那就运用智慧,稍作调整。

很多时候孩子需要的并不多,他们需要的是来自于师长的温暖、微笑、拥抱、温柔的目光……这样的温暖越多,我们便离自己的梦想越近。

这些并不难,但是要我们真诚地做到这些事需要我们真心付出的。

第五个关键词:深度阅读

看书、系统地深入地看自己最需要的书,是最好的学习方式。

有一些对我们有用的书是需要深度阅读的,看多遍,看一辈子。

建议:选一些适合我们的有思想深度的要多看,用笔勾画。

看书就要好好看,看透,与作者对话。

多看几遍,除了跟作者对话,其实也是在与之前看书的自己在对话,这样就提取出自己的思考逻辑、认知模式——思想的衣柜,精华自现。

“思想的衣柜”是一个比喻,有了思想的衣柜,才能找到自己思想的结构,不同的东西要放在不同的地方,其后才能随时提取。

真正的阅读不在量而是要真正提升思想,实现思想的跨越,不能总是局限在“同层次”阅读。

思想的跨越和提升才能让自己越来越丰富、越来越立体。

要尝试看一些当下自己还不太看得懂的东西。

把看不懂的东西看懂可能对专业成长意义更大,甚至实现跨越式成长。

日常阅读可以泛泛,专业阅读必须是深度阅读,就像挖井。

 

第二部分:“专家面对面”(现场提问)

盛荣老师提问:学生学业压力和课外阅读时间的冲突如何解决?包括老师自己工作和阅读的时间如何协调、平衡(碎片化的阅读可能更多)?
答:完美的生活不存在,一个方面的获得可能是以另一方面的牺牲为代价的,不同时间阶段侧重不同的内容,细节上可以适度宽松。

安徽张文红、葛晓凤等老师联合提问(网络):1.教师成长过程中,如何突破成长中的瓶颈,如读哪些书更有助于专业写作水平的提升?阅读质量如何进一步提高?提升论文写作阅读哪一类书更合适?2.我觉得自己需要埋头拉车,更需要抬头看天。整理提升自己,将所做所思进行梳理,那会更有助于我前行,所以,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写作水平成了我的困惑,希望得到专家指导。

答:要写好文章首先是要有自己的想法,想法要来自于深度阅读,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,除了看学科的专著还要关注教育哲学的书籍,增加思维深度,改变思维模式。教育学是重要的人文科学,必须要研究哲学。写文章的技巧可以训练,但思想深度一定是来自于研究教育哲学,更深刻的认识问题。例如吉林大学孙正聿《哲学修养十五讲》,帮助你看待周围的事物有不一样的方式,提升内在认识才能写好文章。

匡静老师发言:带着问题聆听,遇见问题,也看到希望,以后的路会更加坚定。

 

第三部分:校党总支书记钱晓红老师讲话

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,痛并快乐,忙并充实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投身教育这样一个高贵的事业,不管是工作多少年,都不能拒绝成长,要主动成长,跨越式的发展。

“贺华义工作室”的平台很好,这样的方式给我们执着、坚守的动力,工作室的研讨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沉思,这样的沉思是有巨大收获的,除了职业精神,更多的是一份投入。工作室下阶段应当有进一步的规划,阶段性的问题研究等有声有色的活动,有情有义的交流,对工作室充满期待!

  

后记:(贺华义)

1)大家都很忙,忙教研,忙上课,忙作业,忙和家长、孩子交流,忙里忙外……不亦乐乎也好,晕晕乎乎也罢,但当我们驻足之处,沉思之时,真的发现少了些什么。

2)教育专业写作=1%的技巧+99%的深度阅读和哲学思考。

3)路在脚下,每走一步,都已经不在原处……

会议记录:熊楚星